金价疯狂再创新高,金饰克价直逼千元
全球避险情绪推动国际金价再度上演“陡峭拉升”。3月31日,伦敦现货黄金价格如同脱缰野马,一举冲破3100美元/盎司的历史整数关口,当天盘中一度最高触及3127.9美元/盎司,随后金价有所回落,截至红星新闻记者发稿时,伦敦现货金价报3121.14美元/盎司。

3月31日下午6时30分伦敦现货金价
金价冲上3100美元,尽管显得“高处不胜寒”,但不少国际投行发出“高位看多”的声音,其中高盛将黄金2025年底目标价上调至3300美元。不过红星新闻记者采访多位分析师认为,短期来看陡峭的涨势往往意味着“赶顶”信号,投资者要注意短期回调风险。
一路狂奔 金价突破3100美元大关
受地缘政治、关税不确定性及央行购金等因素叠加影响,市场用脚投票押注“避险黄金”,金价一路狂奔。
3月31日,伦敦现货黄金价格一举冲破3100美元的整数关口,盘中更刷新3127.9美元/盎司的历史高位,COMEX黄金期货盘中更是一度触及3142.9美元/盎司。
受国际金价影响,3月31日上海黄金交易所的黄金9999品种也随之上涨至730.8元/克,全天上涨1.36%(下图)。

红星新闻记者在市场中了解到,伴随金价上涨,黄金饰品价格也进一步冲高。其中周大福金店饰品价格已调整至936元/克(下图)。六福金店饰品价格也调整至934元/克,首饰金价格已接近千元心理线。

投行“唱多” 分析师提醒短线回调
金价的暴涨,引发不少投资者关注,大家对于黄金投资颇为纠结。国际金价冲上3100美元/盎司,高位金价还值得入手吗?
就在近日,多家投行机构在高位发出“唱多”声音。3月26日,高盛发布报告,将2025年底金价预测从3100美元上调至3300美元,高盛预计,亚洲大型央行可能未来3~6年继续快速购金。报告还指出,在极端情境下黄金或冲上4200美元。
美国银行的一份报告更是给黄金价格插上“想象的翅膀”,美国银行认为美国债务/GDP突破130%后,财政赤字加速了“去美元化”进程,美元贬值已成必然。报告预测黄金价格将在2025年和2026年分别飙升至每盎司3063美元和3350美元。
“就大周期而言,金价看涨3000美元很轻松,5000美元非常合理!”威尔鑫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杨易君认为,目前金价只是黄金牛市小目标,金市长线潜力巨大,“长期来看,黄金仍是很好的资产配置标的,可以继续逢低买进。”但他同时强调,从阶段与短期而言,投资者应注意继续追涨的风险,“金市本身技术性超买特征已较为明显。”
财经评论员周聪指出,近日金价上涨是由于近期风险事件的集中爆发,避险情绪导致黄金加速上涨,他认为,黄金未来还有一定的上涨空间,“今年看高到3200到3300美元一线”。
周聪同时指出,当前金价呈现典型“抛物线式上涨”,斜率接近90度往往预示行情进入“赶顶”的后期阶段,同时MACD顶背离暗示动能衰竭,“短线可能面临回撤,不建议投资者追高”。
红星新闻记者 吕波
编辑 李星龙

相关文章
- 财联社4月22日讯(编辑 赵昊)股票研究公司Moffett Nathanson认为,短期内苹果股价的跌势不会迎来任何缓解,尽管年内已经累跌超23%,但“离脱离困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地时间周一(4月21日),分析师Craig Moffett重申了对苹果的“卖出”评级,并将其目标价从184美元大幅下 2025-04-22 00:53:00
- 纽约黄金期货价格今日再度上演“心跳时刻”,截至北京时间4月21日18时,金价盘中冲破3400美元/盎司,较月初已涨逾8%,这还是在上月纽约金涨幅超过10%的基础上。这场席卷全球的黄金热背后,各方观点分歧加剧:多家知名国际金融机构看多黄金,大幅上调目标价格;也有经济学家发出预警:当前金价或已站上“悬崖 2025-04-21 21:53:00
- 中新社伦敦4月19日电 英国财政大臣蕾切尔·里夫斯日前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表示,不与中国接触是“愚蠢的”,并表示英国应与中国保持良好的经济关系。里夫斯表示,她今年早些时候赴华参加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以提升英国金融服务企业在华运营能力。“这些安排显然符合英国国家利益,我将用这种态度与世界任何国家开展贸易谈 2025-04-20 02:42:00
- “重庆停靠公交线路最多的站点是哪个?”近日,一张拍摄于南岸区四公里公交站的网帖照片引发了网友热议。照片显示,该站点的站牌列出了十余条公交线路,不少网友留言称:“这是我见过(停靠公交线路)最多的站牌!”另一部分网友则指出,江北区小苑站有34条公交线路停靠,“看起来像是全市之最。”围绕哪个站是“停靠公交 2025-04-19 17:21:00
-
美元债异动|中民投CHMINV 3.8 08/02/25价格下跌1.29%报76.500
4月18日由中民投发行的CHMINV 3.8 08/02/25现价76.500下跌-1.290%收益率114.294%。本文源自金融界AI电报 2025-04-18 1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