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观察丨敦煌遗珍“还乡” 文明对话“回响”

新华社北京4月15日电 题:敦煌遗珍“还乡” 文明对话“回响”
新华社记者史竞男
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日前发布最新成果——
《敦煌文献全集》首批推进项目《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全彩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成为第一种全彩高清出版回归的海外藏大宗敦煌文献,引起各界广泛关注,让以敦煌文献研究为重要范畴的敦煌学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百余册皇皇巨著背后,是流散海外的敦煌遗珍跨越百余年的“还乡”之旅。经过几代学者不懈努力,“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已成为中国学者文化自信的全新表达。

从“学术伤心史”到“满世界寻找敦煌”
“敦,大也;煌,盛也。”丝路重镇敦煌,见证了多元文明的交汇。
1900年,一个意外之举震惊世界——道士王圆箓在莫高窟清理流沙时意外发现了藏经洞。经卷、绘画等6万余件文物,在这间不到8平方米的洞窟里封存数百年后,重见天日。
这些由多种文字的写本、印本组成的敦煌文献,时间跨越4世纪至11世纪,内容涵盖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宗教、医药及中外文化交流,被誉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
然而,国力衰微,文物流失。
1908年,法国探险家伯希和进入敦煌藏经洞,攫取数千件珍贵文献运离敦煌;1910年,法国国家图书馆迎来该馆最丰富的一批东方藏品——伯希和敦煌收集品……
国学大师陈寅恪在为《敦煌劫余录》作序时慨叹:“或曰,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敦煌藏经洞一经发现,即开启了敦煌文献流散世界的命运,最终形成了敦煌文献世界四大收藏主体机构,即英国国家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
此后,各国学术力量纷纷介入,敦煌学逐渐成为一门国际显学。20世纪80年代初,流传着“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说法。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过去40年间一直在“满世界寻找敦煌”。如今,他欣慰看到,在一代代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在敦煌学诸多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
“几代中国学人不断追寻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敦煌宝藏,现在完全可以说,中国已经掌握了敦煌学研究的国际话语权。”荣新江说。
从“可读”到“可显微研究”
敦煌遗珍散落各地,给系统性整理和研究带来了巨大挑战。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出版理念革新,敦煌文献整理出版迎来新机遇。
2022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明确“加强古籍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同年10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印发《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将“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列入推进实施的重大工程。
也正是在这一年,《敦煌文献全集》首批推进项目《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启动,目前已出版110册,刊布文献编号约4000号、图版约40000幅,定名文献6000余种。

本书主编荣新江介绍,作为“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的重要阶段性成果,《敦煌文献全集》旨在以高清全彩方式,高水平集成刊布、高质量系统整理散藏于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正是法藏敦煌文献的高清彩色图录。全书整理刊布伯希和在敦煌所获、目前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2001至6040号的全部文献图版及全新定名,以大型全彩高清形式全面影印整理出版,高度还原原卷面貌。
业界普遍认为,伯希和虽不是第一个进入藏经洞,所获数量也并非最多,但其所得却为精华。法藏敦煌文献内容丰富,如同中国古代文献的博物馆,上起魏晋、下讫宋代,包括宗教典籍、四部佚书、公私文书、绢纸绘画等,蔚为大观。这一重要文献库保留了许多古代典籍的早期抄本和古佚版本,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生活面貌,也印证了多彩的丝绸之路。其中,还收有唐代等多个朝代的书法珍品,如唐太宗《温泉铭》拓本、柳公权书《金刚经》唐拓本等,体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对学术研究而言,敦煌文献原材料的公布最为关键。”国内最早开展大型敦煌文献出版的机构之一、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吕健说,敦煌文献的公布出版经历了早期经眼编目时代、中期缩微胶片时代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黑白影印时代,终于迎来全彩高清时代。
“图像精度较以往提升了10倍,使原本模糊不清的墨迹、细微的朱笔校改、隐蔽的装帧痕迹等均清晰可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名誉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郝春文认为,这一出版成果开启了敦煌文献从“可读”迈向“可显微研究”的新阶段。
从“再生性保护”到“全球共享”
敦煌文献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见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专家认为,海外藏大宗敦煌文献首次实现全彩高清出版,建立起新的文献出版标准与规范,不仅解决了传统研究中“看不清”“辨不明”的技术瓶颈,更催生了书籍史、写本学等新兴研究领域,标志着敦煌学从文本释读向多维文化阐释的转型,真正“掀开敦煌文献研究新的一页”。

成果,来自跨学科、多语种的研究团队通力合作。这支队伍汇集了写本学、书法史、唐史、敦煌文化史以及于阗文、回鹘文、藏文、粟特文等古代语言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充分吸收国际敦煌学百余年研究成果,对文献进行了系统性重审,在定名精确性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说,法藏敦煌文书的高水平整理、高清彩色出版,同样有助于敦煌艺术研究,促进敦煌文书和敦煌壁画、塑像之间的综合研究。
“让沉默的纸张开口说话。”敦煌学家认为,全彩图版的刊布是一种“再生性保护”,让尘封散失的文物在释读中拥有了全新生命。
“常言道‘纸寿千年’,任何文物都不可能永久,高清影印敦煌文献意义重大。”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素说,《敦煌文献全集》“法藏”首批成果出版,实现了高质量保护和数字化回归,夯实了流散海外敦煌文献全方位整理研究和回归的扎实基础,也开拓了中外文化交流合作的新途径,对开展其他海外中国文物的全面调查、整理和研究有重要启示作用。
在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看来,此次珍贵海外文献的出版回归具有里程碑意义,将推动历史、艺术、语言、写本等多方面研究的深化发展,展现了数字人文时代文献研究的新范式,为丝绸之路文明互鉴研究树立了新标杆。
专家表示,这一成果有助于促进敦煌文献在全球范围内的共享传播和敦煌学的国际交流合作,让古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对话回响不绝。
相关文章
- 根据《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第35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报送通知》和《关于开展第35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作品专项初评工作的通知》,经民主推荐及评委会评议,中国新闻社拟推荐以下二十件作品参加第35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作品专项初评,现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5年4月16日至4月22日。如有异议,可以通过书 2025-04-16 07:51:00
-
【兴·原创】《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裁量基本规则》突出特点(3)
来源:兴业证券 2025-04-15 21:54:00 - 新华社南海4月15日电(记者高磊、梁舜)记者从中国海警方面获悉,菲律宾海警4409船14日位黄岩岛附近海域危险接近我海警中南舰,数次从舰艏方向穿越我舰行驶航线,妄图“碰瓷”摆拍,炮制抹黑我方的虚假叙事。14日上午,我海警中南舰位黄岩岛附近海域依法巡逻,菲海警4409船在无预告情况下4次穿越我舰行驶航 2025-04-15 21:40:00
- 4月15日,中国马拉松平台发布关于2025江阴半程马拉松赛道情况的说明。中国田径协会关注到,部分跑友反映4月13日举办的江阴半程马拉松赛事存在赛道距离误差的问题。中国田径协会第一时间组织属地进行了赛道复核,初步认定,赛道距离的问题与跑友反映的情况基本一致。协会将会同组委会认真调查核实情况,查明原因, 2025-04-15 21:39:00
- 习近平主席2025年首次出访,第二站选择马来西亚。中马两国是隔海相望的好邻居,也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携手发展的好伙伴。专访马来西亚-中国商务理事会主席卢成全、马来西亚华人行业总会会长林金宋,谈中马合作,以及如何共同应对美国的关税政策:跟随中国,就不会再被一些国家“卡脖子”。编辑: 陈维琴责编: 娄佳 2025-04-15 20: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