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重在“学用结合”
【光明时评】
作者: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前不久,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构建常态化人工智能教育教学体系,探索科学规范育人模式。其中,小学阶段以体验式课程为主,重在启蒙学生人工智能思维;初中阶段以认知类课程为主,重在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赋能自身学习和生活;高中阶段以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为主,重在强化学生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当前,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们的社会,深刻改变着包括教育在内的方方面面。面对这一技术变革,如何把握契机,培养能够驾驭这些新技术的“数字公民”,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学用结合”的教育理念为培养未来社会的新型人才提供了有效路径。所谓“学用结合”,就是从现实问题出发,强调技术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人工智能课程通常遵循线性逻辑,即“基础理论—技术模块—案例应用”。这种模式容易让学生陷入知识碎片化、脱离应用情景的困境,难以在不同领域间建立有效联系。“学用结合”模式则强调在实际的教育场景中应用人工智能,推动跨学科融合,同时采用多维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的表现、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人工智能教育可与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相统筹,将人工智能课程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基础课程及实践类课程融合实施,采用跨学科、大单元、项目式的课程实施模式。比如,学生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把人工智能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在数学课上,学生可以学习利用AI算法进行数据分析;在语文课上,学生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文本分析与情感识别。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真情景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与社会需求。
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可探索将智慧校园场景中的技术与数据转化为探究性项目课程。比如利用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实现作业扫描批阅,构建精准教学系统,通过语音识别与大模型技术搭建课堂问答助手等。这些探究成果将直接应用于日常教学与管理,此类教育实践也让学生从“技术学习者”转变为“校园建设者”,真正实现学用结合。从“学用结合”的教育模式出发,将理论学习和技术应用有机结合,既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科技,又帮助他们提升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学用结合”的广泛实践,离不开外部力量的协力合作,比如探索课程内容更新与融合、推进教学平台建设等。可尝试打造集教学资源、模型库和工具集为一体的“应用超市”,教师和学生可按需从中获取各种人工智能教学资源,还可与获得认证的企业合作,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可以通过企业提供的AI实验室,进行真实的技术应用体验,或是以学徒身份参与企业研发与应用项目。构建并完善开放协同策略,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资源方面的优势,通过向中小学生开放人工智能实验室、体验馆、综合展厅,建设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校外实践基地等途径和形式,加快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和更扎实的成长。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4日 0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
- 北京商报讯(记者 卢扬 程靓)4月25日,在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姜文电影大师班上,姜文表示,现在电影拍摄和剪辑设备确实比原来好,有时候随意在飞机上打开一个电影看,它用到的技术都很好,好到以前90年代拍电影都觉得难以企及的程度。但是,这个电影仍然不是一个好电影,因为它的剧本不行,可能拿特别好的技术, 2025-04-25 16:22:00
- 【来源:金乡县政府_部门】4月21日,县商务局会同金乡街道共同推进鑫潮生鲜农产品电商供应链采集配送中心外资项目,就项目推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外资企业备案注册流程及有关注意事项开展一对一指导,现场为企业答疑解惑,同时积极宣传利润再投资递延纳税及国家新出台的《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等有关政策,坚定企业投 2025-04-24 20:30:00
-
科学家发现调控水稻分蘖关键菌株 为实现作物绿色增产提供突破口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瞧!我们的前沿科技】光明日报北京4月23日电(记者晋浩天)北京大学白洋研究员、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储成才教授、南方科技大学黄安诚研究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高嵩研究员带领的五个科研团队,结合微生物组学、分子生物学、 2025-04-24 07:38:00 - 北京市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东城区、石景山区、昌平区、门头沟区、丰台区、通州区、密云区、房山区、大兴区、延庆区、怀柔区、顺义区、平谷区天津市和平区、滨海新区、武清区、河东区、河西区、蓟州区、西青区、东丽区、北辰区、津南区、南开区、河北区、红桥区、宝坻区河北省石家庄市、保定市、张家口市、邯郸市、廊坊 2025-04-24 05:32:00
-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大楼。新华社发科研人员在多模态活体细胞成像装置高数值孔径全反射照明超分辨显微镜前工作。新华社发在北京怀柔科学城,能够全景式揭示生命奥秘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刚刚建成。这个被称为“生命观象台”的基础设施,能够打破时空尺度壁垒 2025-04-24 04: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