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还记得吗?当年家里的“大件儿”是在信托商店淘到的!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和以旧换新政策的推动下,如今“二手经济”蓬勃发展,不禁令人回忆起旧货市场的过往。老辈的北京人或许还记得,当年如何在信托商店淘换“两转一响”,后来怎样与“倒爷”讨价还价,还有再后来逛旧货市场的闲情逸致。而今,“买二手、用二手”成为消费新潮流,也为北京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活力。
到信托商店淘“两转一响”
买卖闲置物品的旧货市场在北京已有多年历史,早年叫“晓市”,知名的有德胜门外的晓市、崇文门外的东晓市等。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晓市渐渐消失,只留下东晓市、晓市口等地名。
市场没了,但需求还在。1956年,北京实行公私合营,北京市信托公司等单位在全市陆续设立了一些国营旧货商店。(1956年8月23日《北京日报》3版,《一个国营寄售商店今天营业》)同时,商业部门也对过去的旧货业摊商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全市1622户旧货业摊商组成了88个分散经营、自负盈亏的合作小组。(1956年12月4日《北京日报》2版,《全市旧货业摊商已经组织起来》)

1956年,顾客在西单商场第四商场里的公私合营旧货商店挑选绸缎。卓志摄
伴随着公私合营的脚步,北京加强对旧货业的管理,推出了《旧货物价管理办法》。按照规定,旧货商店收购和销售旧货的时候,要参考国营商业公司进、销价格和市场行情,根据物资新旧程度按质论价,毛利率限制在10%到20%。顾客委托寄售的商品,也参照同类商品售价,结合寄售商品的折旧程度同委托者商定售价,寄售手续费从过去的10%降至7%。(1956年9月15日《北京日报》2版,《实行旧货物价管理办法》)

1956年9月15日,《北京日报》2版
按质论价、诚信经营的原则令顾客大大受益。一次,有位顾客到西单商场信托部卖两副眼镜。当时,他本人说不清眼镜质地到底是玻璃的还是水晶石的,营业员也没看出眼镜的真正质地,双方同意按玻璃眼镜作价3元钱。后来,西单商场信托部派人到北京市外贸局工艺品公司向专家请教,最后鉴定出两副眼镜都是水晶石的。于是,又想方设法找到了顾客,给他送去12元补款,比原价多了4倍。(1964年12月8日《北京日报》2版 ,《旧货业的新面貌》)

1964年12月8日,《北京日报》2版
当时,旧货商店的商品很齐全,包括衣服、被褥、手表、相机,钟表等,不仅明码标价,价格也很便宜,而且不需要票证,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为人们解决了不少生活难题。(1957年11月25日《北京日报》2版,《旧货摊售货明码标价》)因此,很多人都喜欢到旧货商店“扒柜台”淘货,一“扒”就是半天儿。由于旧货商店常用卫生球来为货物“保质”,在店里淘换时间长了,顾客身上都会沾上一股卫生球味儿。
虽然旧货商店的学名叫“信托商店”,但老北京人更喜欢把旧货商店叫成“委托商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委托商店遍布京城,城里最知名的有四家:东单、西四、北新桥和菜市口,很多人家里的“两转一响”(自行车、手表、收音机)都是在这几家委托商店购买的。一位市民回忆,1962年,他想买辆自行车,可新车价钱高,自己也没有购车票,于是便在菜市口委托商店花130元淘了一辆八成新的红双喜牌自行车,圆了自己的“有车梦”。后来,他去委托商店“扒柜台”,看到一块表壳脱铬的瑞士得加利手表,赶紧买了下来,花几十元钱拾掇了一下,如同新表一般。他家那台上海生产的收音机是在崇文门花市委托商店淘到的,用了小20年才淘汰,从没坏过。(2017年6月19日《北京晚报》34版,《委托商店趣事多》)

1979年,顾客在协群信托商店选购商品。丁世儒摄
“倒爷”和串街小贩“抢饭碗”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眼界开了,心眼儿活了,对生活的要求也高了。随着家里物件更新速度的加快,社会对旧货市场的需求更大了。比如上世纪70年代,结婚办喜事,两个木头箱子一张床就行。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两开门的大衣柜风光了没两年,便让三开门的给顶了,可三开门的没火两年,又让组合柜给挤得靠了边。排风扇、黑白电视机、台式电扇、砖头录音机……几年工夫便成了六七成新的旧货。但是,当时偌大的北京城,收售旧货的信托商店只有几十家。到1987年又缩减到27家,且网点分布不均衡,朝阳、海淀、丰台三大区竟连一家信托商店也没有。(1987年5月11日《北京日报》2版,《京城旧货市场探寻》)

1987年5月11日,《北京日报》2版
这种状况让一批头脑灵活的个体“倒爷”和走街串巷的小商贩看到了机会,开始出来“抢饭碗”。那时候的“倒爷”在信托商店门口“趴”一会儿,没准儿就能等到一单生意。相对来讲,他们更愿意收“大件”,比如把旧电视机搬回家存放、修理,并随时拉着“下家”到家中验货后出手。(2017年6月19日《北京晚报》33版,《委托商店淘宝》)这些“下家”大多来自农村和外地。“下家”来城里多了,慢慢也看清了路数,开始骑三轮车走街串巷收购“小件”,比如衣服,收多了就运回老家。女人们负责洗洗烫烫,男人们再到集上去卖。

上世纪80年代,走街串巷的小商贩成为旧货市场的主角。
串街的小商贩越来越多,收购项目也增加了,按说市民处理旧货更方便了。但是,事与愿违。压得十分可怜的收购价,不仅没给市民带来福音,反让市民在处理留之无用的物品时,常常是连咬牙带跺脚。拿箱子来说吧,十几年前买的时候要40元,可卖给串街的小商贩,多了能卖10元,少了连10元也卖不上。(1992年10月17日《北京日报》6版,《旧货市场的新生》)
为了把这些“倒爷”和小商贩集中起来管理,北京开始尝试建立正规的旧货市场。1984年,本市第一个特殊的自由买卖的市场——天桥旧货市场开业。这个市场设在原宣武区福长街六条,穿的、用的、玩的,时髦的和古老的,种类繁多。售价均由卖主自定,买主可以讨价还价,价格比新品便宜得多。(1984年10月21日《北京晚报》2版,《特殊的市场》)可惜,这个不大的市场脚跟还没站稳,很快就因为影响市容等问题夭折了。此后,又有一个以家具为主的黄城根旧货市场出现,红火了两年多,后改弦更张成了花鸟虫鱼的天下。

1984年10月21日,《北京晚报》2版
旧货市场成外国人打卡点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也让旧货市场迎来了春天。国家开始培育和规范旧货市场。在北京,不仅有政府部门主办跳蚤市场,还相继出现了多家由政府参与管理的国营和民间旧货市场,那些原先在私下鼓捣旧货的“倒爷”可以名正言顺地开店经商了。旧货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各具风采的繁荣景象。
1992年,北京首家“跳蚤”市场在61中(现161中)操场开张,原规划设140个摊,没想到来了四五百户,每户只收取一元钱管理费。当时的主办方东城区工商局负责人说,办“跳蚤”市场对北京来说是个新尝试,首先是要把市场搞起来,然后一边开办、一边完善。(1992年9月7日《北京日报》1版,《“跳蚤”市场“跳”出来》)

1992年,东城区工商局创办了北京市第一个“星期日跳蚤市场”。翟伟摄

1992年9月7日,《北京日报》1版
1993年8月,北京市第一家大型旧货市场在朝阳区七圣庙集贸市场开业。这个旧货市场是由住总集团旗下的利康搬家公司开办的,主营搬家中收购的家庭旧物、各厂家积压的家庭日用品以及工艺美术品、珠宝玉器等。(1993年8月17日《北京日报》2版 ,《本市首家大型旧货市场开业》)
随着电器产品日益普及,它的品牌之多,换代之勤超出想象。加上流动人口的临时性需要加大,一家专营电器的旧货商店——天地人电器旧货市场在京顺路旁开业。(1997年9月18日《北京晚报》3版,《天地人电器旧货市场将开业》)
截至1996年,北京已有大大小小数十家旧货市场,包括潘家园旧货市场、朝外旧货市场、红桥市场、荷花旧货市场、琉璃厂(海王邨)旧货市场、利康旧货市场等,遍布京城。这些旧货市场大都有几百家铺面,有的偏重于家具,有的偏重于古书古画,有的经营陶瓷玉器,有的主营生活用品,生意都十分兴隆。(1996年1月2日《北京日报》5版,《北京旧货市场日渐兴旺》)

2003年,城南的旧货市场非常热闹。 李继辉
1996年底,当时国内最大的旧货交易中心——北京利康金桥旧货交易中心开业。这个旧货交易中心位于亚运村北部,仅一期工程建筑面积就达1万平方米,并与本市远郊区县和河北、内蒙古、山西等地建立了合作销售渠道,标志着中国旧货市场有了产业化的萌芽。(1996年12月31日《北京日报》1版,《利康金桥旧货交易中心开业》)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走进旧货市场,他们最大的乐趣就是“淘”。比如,书画爱好者淘到了老式樟木箱子,装字画的同时可以防虫蛀;时髦的年轻人淘到了三层闷户柜当电视柜,把“画王”彩电放上面不仅实用,还形成古典与现代的强烈反差,让人眼前一亮;就连不吃中药的外国人也迷上了淘老式中药柜,原来,他们是想用来放CD。(1997年6月12日《北京晚报》4版,《旧全木家具俏了》)

1997年6月12日,《北京晚报》4版
要说买卖最红火的,不能不提潘家园旧货市场。这个1992年初自发形成的旧货市场,1995年“退街进场”后迅猛发展,到2000年已成为北京的一大文化产业,并以规模大、品种多、价格低而四海闻名,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潘家园旧货市场被标入《中国旅游图册》,成为必游景点。(2000年10月21日《北京晚报》1版 ,《潘家园旧货市场终于落户》)2010年,“潘家园旧货市场”还成为北京市“著名商标”。

2016年9月27日,两位外国女士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内选购工艺品毛笔。
“二手货”激活网络时代朋友圈
进入新世纪,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出现,年轻人也参与到处理闲置物品中,旧货市场的商品也越来越“年轻”。人们对“旧货”的固有印象被打破,“二手经济”概念逐渐深入人心。
很多衣服都是崭新的,甚至还挂着标签,只是因为不喜欢而成了“旧货”;电脑、音响等一些更新快的电子消费品,不到一年就进入了旧货市场。(2012年11月13日《北京晚报》7版,《旧货“年龄”越来越小》)一些年轻的时尚达人很会玩儿,他们在网上打出“小众品味牌”,把原本为“白菜价”的衣服卖出了每件100元以上的价格。二手店成为一些年轻人创业的新赛道。(2011年11月4日《北京日报》18版,《旧衣服也能变生财金矿》)

2011年11月4日,《北京日报》18版
不仅在线上,线下也展现出年轻活力。大兴有一个专门卖旧货的“厂房店”,来这里买东西的多是“90后”“00后”,这些喜欢旧物的年轻人还颇为骄傲地自称为“破烂儿粉”。有个年轻人花700元买了一台旧黑白电视,花4000多元买了一个大红色皮箱子,用来布置他开的餐厅。在他眼中,旧物有故事,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连接买卖双方情感共鸣的社交芯片,能激活网络时代年轻人的线下“朋友圈”。(2018年8月21日《北京晚报》21版,《旧物买卖成了时髦事儿》)

2018年8月21日,《北京晚报》21版
越来越多的电商也更加重视二手市场。除了闲鱼、赶集、58同城等传统二手物品网站不断升级交易流程,为买卖双方提供优质服务外,手机、电脑、家电等物品的以旧换新成为电商竞争的新焦点。天猫打造了行业首个可溯源的以旧换新数字化绿色循环体系,京东启动了北京市家电家居以旧换新补贴专场活动……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5月,主要电商平台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额同比增长81.8%。(2024年6月14日《北京晚报》22版,《家电以旧换新带动消费市场繁荣》)与此同时,一些快递公司也利用上门取货的便利,主推“用旧物换生活用品”的便民模式。
来自全国旧货业协会数据显示,国内二手流通行业交易额2025年有望超过3万亿元。在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和以旧换新政策的推动下,古老的北京城旧里“淘”新正绽放出新的活力。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新华社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李海霞
流程编辑:U072
相关文章
-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和以旧换新政策的推动下,如今“二手经济”蓬勃发展,不禁令人回忆起旧货市场的过往。老辈的北京人或许还记得,当年如何在信托商店淘换“两转一响”,后来怎样与“倒爷”讨价还价,还有再后来逛旧货市场的闲情逸致。而今,“买二手、用二手”成为消费新潮流,也为北京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活力。到信托商 2025-04-24 09:36:00
- 【来源:扬州发布】近年来, 拼假出行逐渐成为 小长假前备受热议的话题。 2025年劳动节 4月27日(周日)上班5月1日(周四)至5日(周一)放假调休共5天“五一”假期临近, 不少网友已经晒出了拼假攻略! 请4休10周末:4月26日 1天请假4天:4月27日—4月30日 4天五一放假:5月1日—5月 2025-04-21 06:39:00
- 4月19日,2025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正式开跑。作为本次赛事的计时车,小米SU7亮相赛道。当日上午,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微博转发“北京时间”相关报道,并配文关注赛事动态。报道称,“小米SU7车顶搭载计时器,造型科技感十足,吸引众多关注”。本次比赛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总站等单位联合主办,是 2025-04-19 13:49:00
-
(体育)(79)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开跑
新华社照片,北京,2025年4月19日 4月19日,天工队选手天工Ultra(中)在抵达终点后引起媒体围观。 当日,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举行。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2025-04-19 11:23:00 -
教育早餐荟 |2025年北京初中体测满分50分;中科院大学扩招;科大讯飞与奇瑞成立科技公司
【1】全国首部高校知识产权素养教材发布4月17日,在2025年北京共建高校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提升行动启动仪式上,多项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成果发布。《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程》是全国首部专为高校学生打造的知识产权素养教材。其精准定位信息素养教育,从常见数据库的使用到精准检索策略的制定,再到知识产权分析利用的 2025-04-18 09:21:00